365体育投注

365体育投注

首页动态
     
   高校如何发力交叉学科研究
 
通讯员:焦磊       责编:孙新华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5-23 17:51:57
 

无形“疆界”造成三重障碍

交叉学科研究是整合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的视角、概念、理论、工具、技术等,针对超越单一学科的重大前沿复杂问题所实施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跨越传统学科无形疆界的跨学科研究活动。传统学科间长期存在的无形疆界,成为阻碍交叉学科研究高质量开展的根源。

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组织载体,是第一重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活动主要分散于各学院内部开展,学院则通常是基于单一学科建制而成,因此,单一学科研究主导着高校科研活动。随着学院发展壮大,学院内部会逐步增设诸如研究中心、研究所、实验室、基地等科研组织,这些科研组织的研究领域更加聚焦,多专注于单一学科下的某一研究方向。这种单一学科科研组织建制遵循的是知识分化逻辑,在学科知识内部不断裂变,导致学科共同体的研究越来越窄化。传统学科组织为单一学科研究提供了组织载体,学科组织载体成为学科成员(个体或团队)的组织归属。但以单一学科为主的学科组织显然自身无法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组织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则面临着学科间森严的组织壁垒,难以有效开展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故此,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缺乏相应的交叉学科组织作为载体。组织载体的缺失直接约束着高校多学科研究资源的整合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使学者难以对交叉学科研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适配交叉学科研究的制度缺位,是第二重障碍。

当前,支撑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内外部制度处于缺位状态。内部制度方面,传统学科组织主宰下的高校学术制度是应学科组织需要而生的,相应地,既有学科组织制度更推重单一学科研究,形成涵盖教师聘任、考核评价、晋升、资源配置、奖惩激励等的传统学术认可机制,驱使教师在其所属学科内沿着成熟的学术职业轨道攀行。交叉学科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多主体、跨学科、应用导向等鲜明特征。高校既有的组织制度则是基于传统科研模式生成,对学术人员的科研成果认定、绩效考核、科研激励、职称评定等均是以其所在学科为基准,相应的制度体系服务于单一学科科研组织,对交叉学科研究却是一种框限。适用于传统学科研究组织的制度体系使交叉学科的研究行为、研究成果面临不易评价、无法纳入考核晋升成果认定范围、在交叉学科团队协作中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制度瓶颈,无疑将限制交叉学科研究的开展。

外部制度方面,我国现行的学科评估制度主要是依据学科分类对高校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这一导向强化了教师在其所属学科内从事被窄化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国家学科评估导向的指挥棒效应下,高校内部对科研组织的评价同样是以学科为主导的,并且根据学科评估结果进行学科建设资源分配,进一步固化了学科封闭发展的模式,使资源分散在各学科之下,难以实现资源有效聚合。在内外部评估的综合作用下,高校科研模式更强调学科知识增长,相对忽视了科技发展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高校开展的科学研究未能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对接,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导致行业企业向高校投入科研资源、协同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衔接不畅,这也是我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未形成,是第三重障碍。

学科文化是我国高校的支配性组织文化,文化差异横亘于各学科之间,学科文化的差异化使各学术共同体更关注共同体内部的群体繁衍,即固守自身的学科领地,而不是多元学科的融通。高校不同学科组织(院系)之间彼此分离,学科间互动的动力不足、机制不畅;学科内部松散联结,学科成员习惯于单打独斗,主要以类似于个体户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局限于各自研究领域。学科指向的科研组织形式及与之匹配的组织制度造成高校学术研究组织各自为营、分化发展,甚至出现门户林立的现象。各自为营的学科组织文化不鼓励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活动,制约着高校多学科力量的充分整合,无形中抑制着交叉学科研究文化的形成,也阻碍了交叉学科研究的顺畅开展。

高校发力交叉学科研究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各类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挥人才济济、组织有序的优势,形成战略力量。面对科技领域、现实社会问题日趋复杂化的局面,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显,高校应发挥组织能力,着力夯实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根基。

一是创新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形式。

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需要依托专属的组织载体,即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要着力破除传统学科组织壁垒,创新组织形式,创建新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首先是创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应结合本校优势学科资源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高效聚合校内分散于各学院(学科)的资源,在学校层面打造特色鲜明的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采取独立建制,逾越传统学科组织的阻隔,在校级层面建立统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载体。其次是创建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高校可充分发挥多学科资源汇聚的优势,组建非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虚拟交叉学科研究组织以交叉学科项目团队的形式运作,主要承接国家及区域重大战略项目、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以项目任务为依托组成不同的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极具灵活性,可以根据科研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若项目任务完成可解散团队,根据新的项目任务组建新团队,若项目任务完成后衍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待攻克,可通过交叉学科科研团队持续开展研究。发展成熟的“任务型”虚拟交叉学科科研组织可建设成为“特色型”实体交叉学科科研组织。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运行。

交叉学科研究组织若无适切的制度予以支持,便难以有效运行。一方面,国家层面应改革外部评价导向,加强制度引导。优化完善现有学科评估机制,在学科评估之外,制定适切交叉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评估方案,扭转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一味偏重学术性的导向,突出对科研成果促进国家战略实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的考量。同时,加快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组织全国高校多学科专家协同评定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制度,制定评价流程、评价标准的国家范本,并引导高校内部建立相应评价制度。此外,支持新创一批交叉学科期刊,为交叉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共同体交流平台。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应探索构建适合交叉学科研究组织的制度体系,为教学科研人员从事交叉学科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学校层面针对从事交叉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人员制定专门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评价、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制度;其次,针对虚拟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等兼职参与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员制定联合聘任等灵活聘任制度,打通与其原聘任制度之间的衔接通道;再次,设立交叉学科科研组织专项建设资助及激励制度,尤其在组织初创时期通过种子基金等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与孵化扶持,对争取到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关键领域科研项目的交叉学科团队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是促进高校形成跨学科、跨界交融的组织文化。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以新质量观和新发展观引领高校实现组织文化的转型与创新。首先,加快推进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制定交叉学科建设专项计划,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逐步丰富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交叉学科体系,扩大交叉学科试点范围,实现高校多元学科文化兼容互促,为学科融通创新营造组织氛围。其次,高校应塑造主动契合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外适文化,打破仅关注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隐文化,支撑高校开展服务于外部现实需求的交叉学科研究行为。高校可广泛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专家等多元主体参与交叉学科交流与科研合作活动,促进高校内外部组织文化深度融合。再次,高校要将塑造跨学科、跨界融合组织文化纳入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交叉理念自学校顶层至基层学术组织的传导;借助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及制度建设孕育制度文化,促成交叉学科行为;建设开放式交叉学科研究大楼、交叉学科研究实验室等有助于交叉学科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间,塑造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251715版,详情请点击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17/nw.D110000gmrb_20220517_1-15.htm

 
来源:光明日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