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往事如新。《盐城工学院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历程,作为创办人之一、已退休十余年的老报人,我对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如老友般惦念,似家人般常驻心田。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份情怀,既源自创刊初期白手起家的奋斗岁月,更来自她见证了我在采编岗位上的每一次成长与蜕变。从1986年创刊到2005年离开编辑部,六千余个与校报共呼吸的日日夜夜,早已将那熟悉的墨香融进我的生命年轮。
1986年10月,当时全省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和省属高校创办了校报,而此时的盐城工专只是一所省属专科高校。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的于济(曾任滨海县委书记、《盐阜大众报》总编)深知高校新闻宣传的重要性。老书记掷地有声:“我们专科学校也要办校报,而且一定要办好!”在他的推动下,校党委成员形成共识,《盐城工学院报》的前身《盐城工专报》应运而生。
要办一张报纸谈何容易,当时校党委宣传部只有三人,除了宣传部长和我这个宣传干事外,还有一名专门负责广播站设备的工人。人手少,没有办报经验,办公条件差。宣传干事主要是负责学校的对外宣传报道,虽无经验,但是校党委和宣传部将筹办校报的担子压在我身上了。
我在做好学校对外宣传工作的同时,专职筹办校报。尽管困难重重,我仍决心办好校报:一是自学报纸新闻出版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经常到《盐阜大众报》向编辑请教,三是边学习边实践。试刊三期后,按程序报请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校报终于有了出版刊号,从此正式出版。作为专职人员,我一个人办报长达12年,直到1998年9月才迎来另一位编辑。
《盐城工专报》及升格后的《盐城工学院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得到校党委和校行政的高度重视。校报编委会主任历来由分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历任党委书记于济、黄文林、冯永农、杨春生、姚冠新等均大力支持校报工作。他们将其视为学校的党报,是校党委、校行政指导全校工作、密切联系广大师生的桥梁。
在历任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校报逐步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我主持校报工作的前2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盐城工学院报》在历年的全省乃至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稿件总数达78篇,且获奖等级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另有56篇分获盐城市好新闻一、二、三等奖,4篇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二等奖,10篇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一、二等奖。
前几年,我出版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新闻作品集《往事如新》,从我公开发表的三千多篇新闻作品中精选而成,其中80%以上曾在中央、省级以上报纸发表,且当时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这些作品多数先在365体育投注校报发表,第一读者多为盐城工学院的广大师生。
人老了,容易怀旧。退休这十多年来,我常回想起在校报工作的二十年难忘岁月,有时梦中还浮现当年办报的场景。(袁俊夫)
作者简介:袁俊夫,男,中共党员,1953年3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71年2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学教师、国有企业宣传干部。1986年4月调入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当年12月参与创办《盐城工学院报》,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
作为一名新闻爱好者,袁俊夫从1965年初中时代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成为专职新闻工作者。在近50年新闻写作生涯中,袁俊夫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中央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新闻作品3000多篇,有近百篇作品在全国高校校报、省高校校报及省市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
https://newapp2.farmer.com.cn/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53554&cId=0&fromFlag=2&tencentShare=1&tencentShare=1